0

忠誠佛堂

  • ...more
    瓜展 偈
    欲打五陀螺 偈
    ...more

    親近善知識

    親近善知識
    編號
    M07039

    說明

    親近善知識

     

    期望解脫生死衆苦的行人,平時除息諸緣,持戒清淨,力行佛法以外,必須親近善知識,賴良師以開導,所謂「嬰見須傍母,弱羽必纏枝」。之所以行人能捨迷途而登覺岸,離邪網而入正軌,習近聖法而得菩提涅槃者,皆由善知識的提攜指示,有以致之。誠如佛所說:「善知識者,是得道全因緣也。」

     

    增一阿含經善知識品云: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當親近善知識,莫習惡行,信於惡業。所以然者?諸比丘!親近善知識,已信便增益;聞施智慧,普悉增益。若諸比丘親近善知識,莫習惡行,所以然者?若近惡知識,便無信戒,聞施智慧。是故諸比丘,當親近善知識,莫近惡知識。」據此文,足見近善則善,入惡則惡,亦即所謂: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

     

    古德云:「與善人居,如入蘭芷之室,久而不聞其香,則與之化矣;與惡人居,如入鮑魚之肆,久而不聞其臭,亦與之化矣。」因此,修學行人,對於交友伴侶應予慎重抉擇!

     

    經論中有二因緣,可得無上道:一者內自思維,二者得善知識。如大涅槃經

     

    梵行品云:「(前略)爾時拘尸那城所有大衆滿十二由旬,悉皆遙見,阿闍世王與其眷屬尋路而來。爾時佛告諸大衆言:一切衆生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近因緣者,莫先善友。何以故?阿闍世王若不隨順耆婆語者,來月七日必定命終,當墮阿鼻獄,是故近因莫若善友。」(請參閱梵行品八之五、六)

     

    而所謂善知識者,據法華疏云:「聞名為知,見形為識,是人益我菩提之道,名善知識也。」略分三種:一者外護。二者同行。三者教授。

     

    外護者,自己身心為內,望他身心為外,作為外所護者,名外護善知識。如檀越施主之能施四事(衣服、飲食、卧具、湯藥),及僧俗道友之殷勤衛侍。凡來護持服侍,令成道業,益我菩提者,皆為外護善知識。此外護頗為緊要,每每因缺於外護而礙於道行者有之;故坐關須護關人,起七須護七人,皆對於行道人有重要的關係。外護,雖道、俗皆可為之,但須擇舊行道人。蓋曾親行斯道,經驗有素;明於護持要理,對於護持行人,如母養兒,雖慈必策;如虎啣子,雖猛必寬;必然調和得所,謹慎將護。如得此外護善知識者,何愁道業不成?

     

    同行者:修道能得同參道友,互相策勵檢點,對於身心有莫大益處。互切互磋,如琢如磨,有自新之功;無競爭之非。同志相敬,道法互增;如乘一船,彼此照顧,以冀同達目的地,是為同行善知識。

     

    教授善知識於修行人更為緊要,古德云:「欲知山上路,當問過來人。」倘有解行圓明,善知通塞,堪為導師者,當須多多親近,咨問心要。蓋菩提路遙,其中魔礙障難衆多,若無教授善知識開導指引,何能破除疑網,直入康莊?

     

    戒來經云:「離師無法,離法無成。」也就是說,學佛的人,如果離開明師、善知識,就不能夠學到最殊勝的佛法,不能夠學到佛法,也就是離開了佛法;没有佛法可修持,何能得到成就?蓋,為善知識者,善知一切病,善識一切藥,方便隨機說法,令聽者轉塞成通,得大法喜。故於自力不足,方便未諳,不能獨行者,確宜常須親近,不可棄捨。密勒日巴尊者云:「百善衆德未圓前,不可離師他方去。」又云:「人若不具因緣及根器,莫望即身成就菩提果;不能全心奉獻依 上師,莫期師之慈悲能攝汝;自身未能完成諸學處,不可奢望堪作他人師。」

     

    因此,修學顯、密佛法的人,應當依止一個具德上師;承事 上師、善知識為良醫。學法,如病者恭敬求藥,對於 上師、善知識要盡力奉侍。 上師、善知識開示的教法要一心信仰,如法修行,否則是不會有所成就的。

     

    恭錄牟尼季刊第七期p39

    恩師 典璧尼嘛仁波切講述

     


    瀏覽記錄

    親近善知識
    M07039

    忠誠空中佛堂

    累計訪客人數:1832375
    System Power by DS
    看看其他人都找了什麼

    會員登入

    登入帳號
    登入密碼